1、4.1.8 养育行为的相关理论:精神分析:(依恋质量与儿童发展)无论是精神分析学派还是社会生态学观点都认为,婴儿从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中所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感为其日后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非安全依恋的孩子将来的发展可能会面临危机。以下,我们就讨论早期依恋与日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那些和依恋对象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婴儿,很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在 1218 个月内与母亲建立了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两岁时会表现出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喜欢参与更复杂、更具创新性的象征性游戏,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在同龄人中更受欢迎。而那些依恋关系为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的婴儿,在学前期和学龄期可能
2、表现出更多的敌意和攻击行为,并可能被同龄人排斥。(一)早期亲子关系与日后发展的追踪研究许多对安全型和非安全型依恋儿童的长期研究都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埃维瑞特 沃特等人(Park&Waters,1989)曾做过一项追踪研究。研究者首先测量了这些孩子在 15 个月时的依恋品质,然后,在他们 3 岁半时,观察他们在托儿所里的表现。结果发现,15 个月时和母亲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到 3 岁半时已成为了班级中的领导者,他们常常是游戏的发起者,对同伴的需求和情绪十分敏感,受到同伴的欢迎。观察者发现这些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学习,自主性也较高。与之相反的是,那些 15 个月时依恋关系为非安全型的婴儿,3 岁半
3、时在情感和社会性方面都比较退缩,不怎么愿意与同伴一起玩。这类孩子好奇心也不是很强,对学习也不感兴趣,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没有很强的动力。对这些被试在 1112 岁以及 1516 岁时再次进行追踪,研究同样发现,与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比,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更强的社会技能、更好的同伴关系、更有可能获得亲密的朋友。与母亲建立非安全型依恋关系孩子,在青少年期同伴关系较差,朋友也相对较少,还可能有更多的偏差行为和其他心理问题。可见,依恋质量会对儿童的日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与他人依恋关系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二)依恋的质量影响日后发展的理论假设为什么早期的依恋类型会如此稳定,并对儿童
4、日后的发展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对此,社会习性学家(Bowlby,1969,1988;Bretherton,1985,1990)提出了一种有趣的解释。他们认为,婴儿在同照顾者的不断交往中形成了一种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即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认知表征,用以解释事件和形成对人际关系的期望。积极、敏感、有回应的照顾会使婴儿认为他人是可以依靠的(对他人积极的工作模式),而不敏感、忽视甚至虐待的照顾方式将导致婴儿的不安全感和信任的缺乏(对他人消极的工作模型)。虽然这些提法类似于艾里克森早期提出的“基本的信任”的概念,但社会习性学家们对此有进一步的拓展。他们提出,婴儿
5、还会发展出一种针对自我的工作模型,这种工作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吸引他人关注和寻求他人安慰的能力。所以,如果照顾者能够及时、恰当地回应婴儿寻求关注的需要,婴儿就会相信“我是可爱的”(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型);而如果照顾者经常忽视或误解婴儿发出的信号,那么婴儿就会认为“我是讨人厌的”(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型)。这两种模型相互结合,影响婴儿的依恋质量,也影响婴儿对未来人际关系的期望。表 5 4 具体描述了各种内部工作模式组合情况下产生的四种亲密关系类型。表 5-4由积极或消极的自我和他人工作模式相结合产生了四种亲密关系类型自我模式他人模式积极消极积极安全型(安全型依恋)过度型(抗拒型依恋
6、)消极消极型(回避型依恋)恐惧型(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资料来源:Bartholomew&Horowitz,199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建构起积极的自我和照顾者工作模式的婴儿,形成了安全型的依恋。他们对将要面对的挑战充满自信,更可能与未来的伴侣或朋友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相反,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式和消极的他人工作模式的结合,可能使婴儿形成回避型的依恋,对重要的情感关系感到默然。而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和积极的他人工作模式相组合,可能形成抗拒型依恋,并对建立安全的情感联系过于执著。最后,消极的自我和他人工作模式相结合,就会产生所谓的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这类个体往往害怕自己在亲密关系
7、中受到精神上或身体上的伤害。后来的研究也发现,具有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式和积极的他人工作模式的儿童比其他工作模式的儿童表现得更为自信,在青少年阶段成绩更好,社会技能也发展得更好,对同伴的表征更为积极,有着更亲密和更具支持性的友谊。(三)依恋缺失的婴儿有的婴儿在出生后一至两年里与成人的接触非常有限,似乎没能与任何人形成依恋。这些社会性剥夺的儿童有些是由于遭受家中抚养者的忽视和虐待,而更多的依恋缺失则发生在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中。社会性剥夺和受虐的婴儿很可能表现出退缩和冷漠,也可能在以后的发展中表现出智力缺陷、问题行为和依恋行为的紊乱。对这一现象,鲍尔贝等人的解释是:被忽视的儿童以及在条件恶劣的福利机
8、构中长大的儿童之所以发育不正常,是因为他们缺乏一个可以依恋的、温暖关爱的母亲。而另一种被称为“社会刺激假说”的观点则认为,社会性剥夺的婴儿发育异常,是因为他们很少接触那些能够对他们的社会性信号做出及时反应的人。这些婴儿发出的信号很少得到任务繁重、注意分散的照顾者的回应。于是,这些婴儿便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和/或消极的他人工作模式。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不再努力获得他人的回应。这正是社会性剥夺的婴儿常常表现出被动、退缩和冷漠的原因。幸运的是,如果让出生头两年遭受过社会和情感剥夺的婴儿生活在刺激丰富的家庭环境中并给予关爱的话,那么这类儿童仍然有很强的康复能力,可以克服许多早期发展的不足。但是,对于那些长期遭受不幸或不幸程度较深的孩子,特殊的干预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知识
4.1.6 养育行为相关理论:依恋理论(依恋的概述).pdf
依恋理论
(精选)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依恋).ppt
第二章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依恋).ppt 免费在线阅读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及干预课件.ppt
儿童的依恋行为分为
心理成长 | 从依恋到幼儿安全感的建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宠物心理学中的奇妙应用
儿童对宠物依恋与社会性发展关系.doc
依恋心理学
网址: 4.1.8 养育行为的相关理论:精神分析:(依恋质量与儿童发展).pdf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57116.html
上一篇: 【宝宝游泳小乌龟玩具】 |
下一篇: 鸭瘟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