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绝对正面:先秦与两汉时期的狗文化

绝对正面:先秦与两汉时期的狗文化

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作为最重要的伴侣型宠物,狗与人类的共生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因此,在许多古文明的记载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浮现其矫健的身影。

早在先秦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争和补充蛋白质需要,狩猎是非常重要生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狗的作用被很早开发出来。例如很多带有狩猎含义的汉字,至今依旧保有犬字旁。甲骨文中的逐字,就上面是"兔",下面为"犬",表现为正在追逐兔子的猎犬情形。


狗在汉字中的形象演变

此外,各国也纷纷出现关于名贵猎犬的记载。周武王就曾获得过西部部落进贡的獒犬。后来的赵国国宝,也包括代马、胡犬、昆山玉之类的优秀犬种。楚王还得到过茹黄之狗,韩国也有被称为韩卢的猎兔犬。出生北狄的中山国,更是以盛产北犬而闻名。哪怕远在东南的越国,大臣范蠡面对君王的薄情寡义,也发出了无奈感叹:狡兔死,走狗烹!

在当时的先秦贵族生活中,战犬经常会被用于集体狩猎行动。比如《秦风-驷驖》,写的就是秦国开国之君襄公的带队狩猎盛况。诗中的"猃"与"歇骄"均为猎犬,体现了狗在这项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部分猎犬甚至被严格训练,具备了与人搏斗的能力。比如晋灵公在暗杀赵盾时,就放猛犬对其进行撕咬。到了公元前207年, 汉高祖刘邦率楚地起义军进入咸阳,还在秦宫目睹了狗马重宝妇女场面。这些名犬除了稀奇和用于观赏,主要作用就是用于打猎。


狗的狩猎作用 很早就被人类所利用

尽管先秦贵族将住在西部的蛮族蔑称为犬戎,但这基本上无碍于狗在古典华夏人心目中正面的形象。在当时随葬的车马坑中,也经常将狗与马匹放在一起。今人熟知的"犬马之劳"就由此而来。秦汉时期的大臣,也经常以全马自居,并视之为替国家操劳的重要代称。后人发明的狗官称谓,在早期绝对是闻所未闻的东西。具体提到特定军事行动,狗的作用依旧非常显著。例如在城池围攻战中,墨子就建议守城的一方要使用狗去警惕敌人挖地道。而在野外战场,狗也是被用于看守移动营地的重要战兽。

进入汉朝,军犬也跟随着士兵外出戍卫边关。因为狗的嗅觉十分灵敏,可以察觉到很多人不易关注的动向。因此,汉军才会在艰苦的环境中喂养胡犬和守狗。在当时的画像砖中,猎犬还经常与持戟的骑兵、车马一起出现,暗示驯狗本身就象征着刚健之风。


汉朝时期的陶俑狗

在皇宫或贵族府上,狗更是比较常见的斗兽工具。秦汉时代众多人物的传记中,都提到在豪华酒宴上用斗狗取乐。在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好,民风豁达开明,斗狗成为了重要的民俗活动。比如齐地的临淄,就把斗鸡斗狗作为常见的娱乐活动。

除了军事,狗在先秦时期还有外交和宗教作用。之前的殷商居民就认为,狗的灵魂可以守卫屋宅安全,因此在宫殿建筑的门前杀狗为祭。主人死后也要在墓葬中殉狗,希望通过狗灵引导进入死后世界。这类习俗也被受其文化影响的秦人所继承,在史书中留下了众多杀狗用于御暑辟邪的记载。


直到汉朝 狗的军事用途还非常显著

战国时代,天子和君王级别的贵族歃血,通常会使用最高贵的牛血。等级稍低的诸侯封君或大夫,在会盟时就用狗血替代。到了民间层面,狗屎丸还是用于驱散恶鬼、使恶神现行的良药。在园圃中焚烧狗屎丸,也被认为能达到辟邪效果。

虽然部分王公和政府机构会养狗用于公务,但是多数人养狗其实是为了看家护院或食用。先秦到两汉文献中的鸡犬之声相闻,就是在暗示农家养狗的习俗非常普遍。古人也很早就注意到,猫的食物属性偏向肉食。所以用狸猫守粮仓或者抓老鼠,会给后者以机会捕食家禽。相比之下,狗却更好好驯化、调教,所以被视为真正的捕鼠能手。李斯年轻时看到仓库中的老鼠肆无忌惮,连守仓犬都不怕,于是得出了影响他一生命运的老鼠哲学。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对付老鼠的主力恰恰是狗。


汉朝时期的陶制狗舍模型

当然,犬不仅要承担捕鼠的任务,有时也会跟着亭长一起捕捉盗贼。因此在对基层亭长的效绩考核中,就包括狗笼整洁程度和狗食供给多少。当然也要看外出放风的狗是否能按时回笼。如果亭长无法保证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也是会被上级问责的。

最后,狗肉也是先秦居民的蛋白质来源。只是相比于鸡肉、猪肉来说,先民还是较少使用,主要是因为狗本身肩负着田猎与护家重任。所以古代才有士无故不杀犬豕的礼制。


由于作用较多 狗也较少被作为食用对象

如果是吃不常食用的犬肉,往往还会带有神圣或者激励的意味。比如天子在秋季的肉食会以狗肉为主,是因为犬是至阳之畜。而秋季阴气盛,需要阴阳协调。一度忍辱负重的越王句践,为采取种种措施奖励生育,就规定生男孩可以奖励一只狗,生了女孩则能获得一头猪。可见当时普遍默认,狗肉的地位略高于猪肉。

即便在后来的汉朝,除非是胡犬或者用于军事的守犬,通常用于肉食或者看门的普通犬也价值100钱。这也为普通人养狗、吃狗提供了便利。


唐朝贵妇与她的可爱小狗

但随着社会的日益稳定,犬马这类娱乐活动在和平年代也逐步淡出了社会活动舞台。新崛起的儒家,在文化贴上为其贴上相对负面的标签,从而产生了诸如声色犬马的贬义词汇。其早期所具备的正面刚健,开始发生永久性的变质。

直到唐宋以降,田猎习俗不再作为贵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静态的娱乐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让斗犬、狩猎等出身军事的娱乐活动地位下降。这种变化趋势持续至今,也导致人们对宠物选择倾向的巨大变化。

欢迎关注网易号:冷炮历史

相关知识

宠物历史与文化:展示宠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中的角色、发展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宠物文化#狗文化
每周一书:侯印国、李嘉宇《中国撸猫简史》
宋人撸猫,还要带“彩礼”下“聘”
科学网—春秋战国时期的“狗文化”
宠物文化与人类相关性研究现状述评
宠物行为与文化 狗文化.ppt
狗年说狗︱狗是人类最早的家养动物,丰富古人对友情的认识
漫谈犬文化
从秦汉鸟形器读懂鸟的文化内涵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网址: 绝对正面:先秦与两汉时期的狗文化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92956.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宠物狗十三年大变身!从萌宠到“臭
下一篇: 狗年话狗:中国文化中的“汪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