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理论 3课时、实践5课时)
[知识点提示]
了解气质的类型;理解婴儿依恋的类型及发展;掌握自我意识的涵义及其发展;掌握婴儿交往行为及生活适应行为的发展
[重难点提示]
掌握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点
掌握婴儿交往能力培养的要点
第一节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理论1课时,心理实验1.5课时,观察记录1.5课时)
理论部分:
一、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庞丽娟,2003)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和特征
1.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物质自我包括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装束、言行举止以及所有物的认识和评价,甚至也包括自己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等。
心理自我包括自己的智力、情感与人格特征以及所持有的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等。
社会自我指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和权力、义务、责任等,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声望和价值的认识和评价。
2.自我意识的特征
(1)自我意识具有形象性,是指自己对自己总体特征的认识和了解;
(2)自我意识具有矛盾性,是指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以及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
(3)自我意识具有独特性,是体现个体自我发展的自主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三)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对自己行动的认识(9-12月)
9月开始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和主观感觉的关系;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和动作产生的结果的关系(试误出现);并且能区分自己与他人动作的区别(阿姆斯特丹,镜像前作出与镜像一致的动作)1岁儿童出现最初的独立性(表现为爱说“我要自己来”)。
2.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12-15月)
12月开始渐渐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区分自己身体和别人身体的器官。(15月后,儿童镜像前摸自己脸上的红点,刘易斯认为这是儿童客体我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此处配合镜像实验1课时(详见实践活动部分)。
3. 对“我”字认识(15-24月)。
具有用语言标示自己的能力,如从了解自己名字到使用代名词“我”“你”
4.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识(24月后)
儿童开始懂得“我想做”和“我应该做”的区别,做错事后知道脸红害羞。二、交往行为
(一)亲子交往
1.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1)母婴交往的重要性
母亲是婴儿生存、发展的“第一重要他人”。在婴儿早期的社会性交往中,与母亲的交往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母亲在婴儿心理的全面发展中都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婴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行为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研究者之所以从儿童交往研究一开始,就把焦点指向早期母子交往,原因也正在于此。(庞丽娟,2003)
母婴交往是婴儿知识、认知能力发展的首要基础。
●母亲对婴儿语言发展的作用是其对婴儿发展影响的非常显著地一方面。
●母亲对婴儿情绪情感的丰富和积极、健康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影响。
●母亲也是婴儿社会性行为和社会性交往发展的重要基础。
(2)父婴交往的重要性
1)父婴交往的特点
研究显示,尽管父亲在对待婴儿的行为上和母亲一样敏感和具有反应性,但由于其性格、体力、能力的特点,父亲与婴儿的交往在交往的内容、方式、性质上都与母婴交往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交往内容上,父亲更多地是与婴儿游戏,而母亲则不仅与婴儿游戏且更多的是
照顾婴儿。
●在交往的方式上,母亲更多地通过言语交谈和身体接触,而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
体运动的方式。
●在游戏的性质上,父亲与婴儿最通常的游戏是触觉的、肢体运动的游戏,这些游
戏总是与刺激婴儿、提高婴儿的兴奋性密切相关,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体验。
2)父婴交往的作用
●父亲是婴儿重要的游戏伙伴。
●父亲是婴儿积极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是婴儿重要的依恋对象。
●父亲是婴儿积极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
●父亲是婴儿社交需要满足、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
●父亲是婴儿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
●父亲是婴儿认知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
2.依恋
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是指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养育者(大多是母亲)的身体接触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性。(桑标,2003)
1)依恋的发展
●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3个月以前)
这个时期的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喜欢所有的人,喜欢听到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都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如抱她,对他说话,都能使之高兴、兴奋,同时感到愉快、满足。此时的婴儿还没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3-6个月)
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婴儿对母
相关知识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有哪些
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宠物对儿童的心理影响
儿童对宠物依恋与社会性发展关系.doc
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to pets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婴儿依恋的形成与发展个性培养查字典幼儿网
精品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动物
职业角色体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探讨
2021年发展宝宝的社会性技能
网址: 第六章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15438.html
上一篇: 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人际交往、 |
下一篇: 动物的社会性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