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斯金纳和班杜拉强化理论的区别

斯金纳和班杜拉强化理论的区别

斯金纳和班杜拉强化理论的区别如下:

(1)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说,强调行为的塑造是建立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联结(R-S)。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的概念,指提升行为再现的频率,可以通过在行为结束之后给与积极反馈(正强化)和撤销消极反馈(负强化)完成。而行为建立的关键是及时强化。

(2)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结果就可以获得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区分获得和表现,认为强化不是直接增加行为出现频率,而是提供了信息与诱因。除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强调了认知和社会性在强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之,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对于强化的解释非常“机械化”,忽视了内部机制与过程,而班杜拉强调了认知因素的参与,解释了强化起作用的原因;斯金纳强调参与型学习与直接强化,而班杜拉更加强调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的作用。

拓展:

斯金纳的四种强化理论是: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和惩罚。

1、正强化

正强化是指一个愉快的刺激,会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打个比方,家长想让孩子考试成绩好,就鼓励孩子说:“如果你考试考了第一名,就给你买一部手机。”结果孩子真的考了第一名,后来家长又说,如果你下次还考第一名,就给你买台电脑。这样通过不断提升愉悦的刺激,来强化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便是正向强化。

2、负强化

负强化是指一个厌恶的刺激,会增加其行为出现的频率。

比如,孩子非常讨厌喝药,妈妈便告诉孩子,说:“如果你从今天开始,每天都好好吃饭、按时睡觉,妈妈就不给你喝药。”这种通过厌恶的刺激,让孩子增加其行为出现的频率,便是负强化。

3、消退

消退是指,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这一反应不再伴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也会逐渐降低。

比如,孩子爱吃糖,妈妈经常给他买。但是,孩子却因此长虫牙了。这天,孩子和妈妈在逛街,又看到了路边的糖葫芦,孩子吵着让妈妈给他买。结果,妈妈没有理会他,任凭孩子怎么撒娇哭闹都没有用。

慢慢地,孩子也明白到了妈妈不给他吃糖,于是停止了哭闹。实际上,妈妈什么都没有做,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刺激,但是孩子的吃糖欲望却随着强化物的消失而消失,这便是消退。

4、惩罚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会受到一种厌恶的刺激,从而使其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同样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孩子爱吃糖,却因此长了虫牙。当孩子再次哭闹,吵着要吃糖的时候,妈妈生气地打了孩子一顿,孩子受到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刺激,便消除了想吃糖的这种反应,这种方式便被称为惩罚。

在这里,惩罚和负强化很容易被人弄混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相关知识

斯金纳和班杜拉强化理论的区别
教育心理学重点理论之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
班杜拉与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及评价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什么
BF斯金纳强化理论探析.docx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例子有哪些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纪念班杜拉|周晓虹:社会学习理论的巨擘

网址: 斯金纳和班杜拉强化理论的区别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40966.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只打铃而不给狗食物,一段时间后狗
下一篇: 什么是强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