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1、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他认 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 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2、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
西蒙对决策的程序、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的异同及其决策技术等作了分析。
西蒙提出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拟定 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 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 程。
1. 2.
贡献:
相对于其他学派而言,它是最为系统的学派。 确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为训练管理人 员提供了基础。
不足:
管理职能不能适用所有的组织,归纳的职能并 不包括所有的管理行为。
2、社会系统学派
创始人:切斯特· 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美国的高级经理人员和管理学家;被后人 尊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赫兹伯格的问题 1950s对员工工作态度做调查:什么因素会带来积极的或消 极的工作态度? 通过对9家公司200余人的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
人的需求因素在导致积极的和消极的工作态度方面是非对 称的,即:使人们在工作中开心的因素的反面并不是使他 们不开心的因素
=>工作满意和工作不满意是分开存在的独立实体, 各自具备自己的特征,由不同的刺激因素产生。
林》中认为,管理学派的数目已不止6个,而增加
到11个。
管理理论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创始人:法约尔 当代代表人物:哈德罗· 孔茨和西里尔· 奥唐奈 代表作:《管理学》
主要观点: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 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 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 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 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
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
以组织理论为研究重点,将组织看做是一个人与人 之间协作的社会系统,要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 的影响。
社会系统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该系统能否继续 生存取决于:协作效果、协作效率、协作目标能否 适应环境。 2.组织的基本要素:共同目标、协作意愿、信 息沟通系统。 3.经理人员的作用就是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充当 系统运转的中心,并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协调, 指导组织的运转,实现组织的目标。 对经理人员的职能有三个要求:⑴规定组织目 标;⑵善于使组织成员为目标做出贡献;⑶建立和 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系统。
局限性:
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过分强调感情的作用。
①
②
③
过分否定经济报酬、工作条件、外部监督、
作业标准的影响。
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应用于管理学,主要是对工人 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原因进行 分析。 研究内容包括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的动机 ,特别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X-Y理论、赫 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弗鲁姆期望理论等。
福雷德里克.赫兹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1923-2000) 美国行为科学家,犹他大学(Utah Uni.) 管理学教授
“我的理论试图强调保持明知的战略. ”
——福雷德里克.赫兹伯格
●核心思想: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主要著作: ◆《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 ◆ 《工作与人性》1966
上期回顾
1.
科学管理之父、管理过程理论之父、组织理
论之父分别是谁?
2.
3.
计件工资制?
14项原则?
4.
5.
非正式组织?
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6.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依据古典管理理论)
任务二:分析行为科学理论
n霍桑实验的意义
它启动了西方管理思想的一次转折,为管理学的 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使西方管理思想从古 典管理理论阶段进入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由霍桑 实验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学说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特、詹姆士·罗森茨韦克
著作:《系统理论与管理》
从系统概念出发,建立企业管理的系统模式。
主要观点:
1.
组织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它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同时,
组织又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他受到其他社会子 系统的影响。
2. 3.
对于组织的管理分析应该按照系统的原则进行。 对组织的管理应遵循系统的要求:以目标为中心,以系 统为中心,以责任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3、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 替“最优化”准则。
以往的管理学家往往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 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理性人。西蒙认为事实上 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 假设,“管理人”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 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 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 者和理论家。 ◆核心思想: 需求层次 ◆主要著作: 《激励与个性》 《良好精神管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的需 要以层次 形式出现, 在较低的 需要满足 后,人们 才能上升 到较高层 的需要追 求。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保健因素:
缺乏这些因素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属于工作环境或工 作关系方面的因素。
如: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 人际关系,职业安定等。
激励因素
具备这些因素会对员工带来积极态度,较多满意感和激励 作用的因素,多为工作内容/工作本身方面的因素。
如:成就感、同事认可,上司赞赏,更多职责,工作的挑 战性,更大成长空间等。
次的需要是否可以并存?
1969年在《人类需要的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发展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ERG需要理论”
所谓ERG就是生存(Existence)、关系(Relatedness)、 成长(Growth)需要的简称。
◆ 生存:指人在衣、 食、住、安全等方面的 基本需要(=马斯洛的 第1、2级的需要) ◆关系:指与其他人和 睦相处,建立友谊和归 属感的需要(=马斯洛 的第3、4级的需要) ◆成长:指个人在事业、 能力等方面有所成就和 发展(=马斯洛的第5级 的需要)
人性假设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906-1964) 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 ( X—Y理论)
“动机、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 都是人所表现出来的,而不是由管理所给予的.”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在1957年11月号的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企 业的人性方面》一文,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一Y理 论”。
(2)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 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即
需要的变化不仅是“满足—前进”,也有可能“受挫—倒退”。
(3)生存和关系需要有一定限度,而成长发展的需要不仅没有限度,而 且当某项得到满足后,成长发展的需要还会进一步加强。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工人的工作态度与士气是影响工作效率的
关键因素。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并影响着
工人的工作效率。
对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评价
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人际关系学说为管理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
的领域,也为管理方法的变革指明了方向,并引
起管理上的一系列改革。他注意研究人的需要与
高 自我实现需要 建功立业、社会价值需要 尊重需要 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 社交需要 友谊、结社等需要 安全需要 保障人身安全等需要
低
生理需要 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如对衣、食、住等方面的需要
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评价 主要贡献: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分析为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比 较科学的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
对于需要层次的划分过于简单、机械。 没有提出衡量各层次需要满足程度的具体标准。
2.奥尔德佛和赫兹伯格对马斯洛理论的修
正和发展
• 奥尔德佛的ERG理论
•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n奥尔德佛的ERG理论(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心理学家。 ●疑问:人的需要层次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吗?不同层
4.
系统管理过程四阶段:创建系统、进行系统设计,使系
统运行并予以控制,检查和评价系统运行情况。
5、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赫伯特· 西蒙 詹姆士· 马奇 核心理论是赫伯特·西蒙提出的决策理论。 代表作:《管理决策的新科学》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的,运 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一门新兴的管 理学派。
激励,强调非正式组织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贡献:
① 强调改变对工人的态度和监督方式
② 提倡下级参与企业的各种决策,以此来改善人际
关系,提高工人士气。
③ 设立意见箱,允许职工对作业目标、作业标准和
方法提出意见,鼓励上下级之间进行意见交流。
④ 重视管理干部自身的人际关系以及协调人际关系
的能力。
⑤ 重视、利用和倡导各种非正式组织。
1964年在《工作和激励》一书中提出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的内容
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 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
激励力M=期望值E×效价V
M: Motivation,激励力 V : Valence, 效价 E : Expectancy, 期望
描述现代管理理论
一、管理理论“丛林”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是美国管理学家哈
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1961
年12月发表于美国《管理学杂志》上的文章,题为 《管理理论的丛林》。 在上文中,孔茨将二战后西方各种管理理论划分为 6个学派。到1980年,孔茨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
核心思想: X—Y理论 主要著作:
《企业的人性方面》 麦格雷戈认为:不同的管理实践源于其对人性的 关键假设的差异。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弗鲁姆、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
早年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后于 美国密执安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在宾州大学和卡内基一 梅隆大学执教,并长期担任耶鲁大学管理科学“约翰塞尔” 讲座教授兼心理学教授。
欧内斯特·戴尔(Dale)《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艾尔弗雷德·斯隆(1875-1966),事业部管理体制的首 创人之一。 亨利·福特,流水线大量生产管理技术的倡导者。 威廉·纽曼 :美国管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经济 管理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技术》(1951)
经验主义学派理论的主要内容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案例学派,它否认管理理论的 普遍价值,主张从“实例研究”、“比较研究”中导 出通用规范;由经验研究来分析管理。 该学派以向西方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 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强调管理的艺术性。
• 与马斯洛的不同点: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即认为较低层次 的需要必须在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前得到充分的满足,二者具有不可逆 性。相反,ERG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刚性结构,比如说,即使一 个人的生存和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
工作,而且这三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从而可以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4、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
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
经常性的活动的决策应程序化以降低决策过程的成 本,只有非经常性的活动,才需要进行非程序化的 决策。
6、经验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
彼得·德鲁克(1909—)《有效的管理者》、《管理——
任务、责任、实践》等。
3、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创始人:英管理学者特里斯(E.L.Trist)及 其塔维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 主要观点:
组织既是社会系统,又是技术系统 满足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二者需要的组织才是 好的组织 将组织看作对外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1. 2.
3.
4、系统管理学派
代表人物:理查德·约翰逊、弗里蒙特·卡斯
马斯洛将自我实现作为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对我们具 有积极的意义:
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重视、 开发和充分利用人的这种需要。 我们不能将自我实现和组织目标简单地对立起来,要将自我实现理 解为充分发挥潜力、实现理想、多做贡献的愿望,充分利用其积极 的一面。
缺陷:
马斯洛层次需要论的理论前提——人都是自 私的,不是一种科学的假设。
相关知识
管理学第三讲—分析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有哪四个
第六章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
《西方管理思想史》试读: 行为科学理论总结
行为科学理论有哪四个 行为科学理论是什么
第四篇行为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
科学理论
第三讲
行为科学理论
网址: 管理学第三讲—分析行为科学理论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49885.html
上一篇: 管理学 |
下一篇: 西方管理理论(行为科学).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