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我控制为什么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在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每名幼儿都会经历失败、调整目标、协同合作等过程,幼儿逐步融入更大范围的人际网络。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产生诸多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一。
攻击性行为既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也是其社会化成败的重要衡量指标。
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是促使儿童接受治疗的常见原因之一。
首先,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具有不利影响,包括注意力障碍、违规行为、抑郁、焦虑和睡眠问题等,行为障碍是全球5-19岁儿童接受疾病治疗的因素之一。
其次,攻击性行为还有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成年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反社会行为、生活失调。
最后,攻击性行为也会影响被攻击方的发展。
对被攻击的幼儿而言,长期遭受同伴的侵害会导致其形成抑郁、胆怯的性格,注意力也难以保持长时间集中。
这种影响甚至会延长至成人期,更有甚者会出现急性应激反应,例如厌食、失眠、焦虑、易怒和低自尊等等。
由此可见,攻击性行为既存在短时伤害性,又具有长时风险性,还对攻击双方存有共同侵害性。因此,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阻碍个体发展,还会对其所处的家庭和社区造成恶劣影响。
在家庭层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常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和人际困扰。
在社会层面,存在攻击性行为的个体会增加其所在社区出现暴力行为的可能性,降低社区的安全系数。
因此,在个体童年期时,教养者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持有敏感认知和警觉态度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前,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生、发展变化和性别差异方面。
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众多研究表明,男童的攻击性得分高于女童,与女童相比,男童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在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方面,男童选择身体攻击的频率也高于女童,女童选择关系攻击的频率高于男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年龄特征,现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结论。
已有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年龄增多。
然而,卢长娥等人的研究结论与此相反,具体而言,6岁幼儿的攻击得分高于4岁,4岁的得分高于5岁幼儿。
也有研究以学期初和学期中为时间节点,发现从学期初到学期中,幼儿攻击得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各年龄组内幼儿的攻击得分在不同的攻击类别上也呈现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为小班幼儿语言攻击到学期中显著减少,关系、身体和总攻击未发生明显变化;中班幼儿除关系攻击外,其他三类都明显减少;大班幼儿各类攻击在学期中期都明显减少。
此外,还有研究呈现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攻击类别。
具体而言,身体攻击上,3岁幼儿得分最高,4岁和5岁差异不明显;关系攻击上,5岁幼儿显著高于3岁和4岁;言语攻击和总攻击上,各年龄阶段幼儿不存在显著差异。
然而,莫书亮,商冲晨,陶莉莉等人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不存在年龄差异。
由此可知,未来仍需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年龄特征作进一步探究。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生活在一个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中,并与这些系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自身的发展。
对于幼儿来讲,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处于系统的核心位置;相邻的是对幼儿产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如家庭、同伴、园所等,称为微观系统。
包裹微观系统的是中间系统,指微观系统间的交互作用,例如家园联系等;中间系统之外的是间接参与但对个体产生影响的重要他人因素。
例如父母的工作状况等,称为外层系统。
位于外层系统之外的是宏观系统,包括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观、社会习俗等;社会变迁及其对其他系统的影响构成时间系统。
已有研究对微观系统的影响作用探究最多,其次是个体因素和宏观系统。
二、自我控制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1.自我控制的概述
自我控制是幼儿社会化初期的重要目标,即根据外界规则对自身不合理愿望和冲动抑制和调节的能力。
幼儿对自我事务有一定的自主性后,将继续探索新的领域,由此,打破现有规则和提出不合理愿望的行为将相继出现。
董光恒等人发现,3-5岁幼儿的自控发展趋势为被动控制-约束顺从-自主控制,由此便进入了从被动约束向自我控制发展的阶段。
自我控制最早发生在出生后12-18个月间,杨丽珠等人发现,自我控制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年长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显著增加。
但自我控制的发展态势并不是无性别和年龄差异的直线式上升。
黄薇发现,4岁时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发生明显的转折,由于激素等生理因素和社会要求差异的缘故,女童的自觉性和自制性水平明显高于男童。
除自我控制水平不断上升外,控制手段也逐渐多样,从借助外部手段控制逐渐发展到自我控制。
例如,5岁前幼儿主要依靠父母教养以及奖惩手段进行自我控制,5岁时幼儿自控能力进一步增强,自我语言调节成为该年龄段幼儿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
以上研究说明自我控制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从最初的被动受制外界规则,发展为自主控制自身的行为。
2.自我控制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作为人格的核心特质,自我控制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因素。早期的自我控制对个体成年后的生活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此外,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成年人和儿童,其攻击性水平都较低。相比之下,自我控制能力低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攻击性行为频发。
除了这些潜在影响之外,具有攻击性行为的青少年在成年后更容易犯罪。
自我控制也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克服痛苦和不安的情绪。
基于此,作为个人资源的自我控制能使个体努力改变对外部事件的反应,而缺乏这种资源的人将很难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消极情绪和攻击性行为。
我国对于自我控制的研究较晚,鲜有研究直接考察自我控制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将就此进行探讨。
虽然国外已有证据表明,自我控制会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我控制直接决定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自我控制可能通过某些途径间接影响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已有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失败会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例如,情绪失控、成绩下降、攻击行为、强迫性思维等等。
因此深入发掘自我控制失败带来的消极后果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并为此开展了大量研究。
三、总讨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性别特点
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方面,两部分研究结果不相一致。
虽然性别差异都不显著,但比较平均值发现,研究一的被试中,女童攻击性行为平均值高于男童;但研究的被试中,男童攻击性行为平均值高于女童。
男童的攻击性数值高于女童,这一性别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第一,幼儿的生理因素可能会影响攻击性行为,研究表明,荷尔蒙和性激素与更强的攻击性行为存在高度相关,这可能是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所在。
第二,性别刻板印象也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不同影响。
例如社会更期望男性活泼好动、阳刚和喜欢竞争,而对于女性则更多赋予沉静、温柔的期望。
第三,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相比于男孩,母亲更多采用温和的教养方式对待女孩,对于男孩则更多采用挫折教育。
女童的攻击性分值高于男童,这与以往部分研究的结论不一致。
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普遍显示男童多于女童,攻击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的专属,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女童的暴力倾向与日俱增。
国内数据也显示,少女犯罪类型逐渐增多,对女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的增多得益于攻击性行为类型的扩充,虽然女童较少出现身体攻击,但却有着更频繁的关系攻击。
研究显示,关系攻击在学龄前女童中较为普遍,张文新等人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女童使用关系攻击显著多于男童。
李晨同样发现女童更倾向于使用关系攻击或间接攻击,这说明女童在对同伴进行攻击时,更可能采取破坏关系的方式,而非身体伤害。
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关系攻击的安全系数更高,付出的代价更少,攻击方式也更为隐蔽。
另一方面,对比男童,女童更重视同伴间的亲密关系,而关系攻击以破坏社会性声誉为主,对女童的伤害更大。
虽然研究将攻击性行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但由于研究被试或研究工具的不同,也可能因为关系攻击研究较为复杂,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出入。
自我控制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影响
通过两个研究探讨了自我控制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一方面,根据努力控制理论,Eisenberg等人发现,努力控制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够抑制自身对愤怒和反应性攻击的自动化反应倾向,由此推测努力控制是预测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努力控制的存在使个体得以重新审视敌意情境,调节对敌意线索的持续关注,通过抑制愤怒和攻击性表达,从而影响最终结果。
另有研究发现,努力控制存在障碍的个体,其消极情绪和攻击性水平都很高。
另一方面,从信息加工方式的角度,陈容等人认为,自我控制水平较低的个体更容易采用无意识的信息加工方式。
因此对问题缺乏思考,较少考虑行为后果,从而更多选择攻击性行为。
而自我控制水平较高的个体较多采用有意识的信息加工方式,对于自身行为和行为后果进行更深思熟虑的思考,因此不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机制
Coyne和Wright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觉根据社会要求对自己的行为或情绪进行约束的能力。
由此可知,当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时,个体可能会出现行为失控或情绪失控的不良后果,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即自我控制水平与消极情绪和攻击性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自我控制水平越低,个体越容易抑制不住消极情绪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这一结果也印证了有限自制力理论的观点。
除理论假设和量化数据外,研究通过访谈也得到了与之相似的结论。
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幼儿容易出现违反班级日常规则的行为。
或者情绪低落、不合群、攻击性行为等,由此可知,自我控制能力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负面情绪和问题行为都是自我控制不足引发的消极后果。
因此,探讨三个变量间的作用机制是研究重点探索的问题。
研究结果发现,消极情绪在自我控制和幼儿攻击性行为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自我控制不足可以通过引发消极情绪间接造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docx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引导方法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导策略
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docx
解密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述如何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doc
幼儿破坏性行为成因及对策.doc
如何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doc
网址: 了解自我控制为什么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63490.html
上一篇: 猫咪的智慧:准确拿捏人类弱点并谋 |
下一篇: 神级矿工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