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MyStar ABA
作者:Kaidi和Julie老师
本文篇幅较长,但干货满满,建议收藏
自我刺激是孤独症干预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同时也是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之一。
什么是自我刺激行为,该怎么干预? 本篇文章由专业行为分析师从行为分析角度告诉你到底该怎么做。
01
自我刺激的三大特征
1、聚焦于自我而非他人的行为
2、频繁的重复某种行为或动作
3、无意义的自发行为
自我刺激行为会出现在任何人的生活当中,例如:玩头发,啃指甲,抖腿。
普通人在自我刺激的行为中能快速脱离出来。但孤独症孩子没有能力尽快抽离自我刺激行为,且自我刺激行为会更加突出。
02
自我刺激的类型
1、用身体感官去进行自我刺激,例如:捂耳朵,摇晃身体,把手放在眼前晃等;
2、借助物品进行自我刺激,例如:揉绳子,摇纸片,倒沙子等;
3、日常生活中的偏好,例如:规律性摆放东西,反复讨论一件事,强迫性做同一件事等。
03
自我刺激出现的原因
人天生就需要刺激。孤独症孩子无法从正常环境中获取刺激,自然而然选择自我刺激。
美国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将人放到一个没有任何刺激的房间。没有时间,没有颜色,只提供水和食物,这些上面也没有任何内容。一天以后这个人就选择终止实验。因为这个人身体和心理同时出现了不能承受这个环境的反应。
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刺激对人是必要的。
04
为什么要干预
1、严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干预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一直纠正提醒孩子停止自我刺激行为,孩子没有办法同时进行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与自我刺激行为。
2、与其他强化物形成竞争关系
自我刺激对于孤独症孩子的强化性质更强。孩子无法获取正常有激励性的强化物,强化物的正确引导性质也无法达到目的。
3、孤独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
孤独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会更加突出,会与其他孩子产生社交距离。
TO TEACHER
接下来是实操部分
TO TEACHER
案例一
小赵老师进行一对一教学时,发现孩子坐在凳子时突然出现前后晃动、猛烈撞击的行为,通过分析认为这个行为没有其他的功能,属于自我刺激。于是小赵老师采用了计划性忽略的处理办法。
小赵老师这样做对吗?
我们知道,忽略就是不给孩子任何注意力,但是面对自我刺激功能的行为,这样其实正中孩子的下怀。刚刚我们总结过自我刺激很大的一个特点 —— 不需要别人的参与,自己完成。
当孩子前后晃动时,他在享受自己的世界,正好不想要老师在意他。所以当老师采取计划性忽略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自我刺激的时间反而拉长了。
与之类似的另一个我们经常看到的案例是:老师在上课时发现孩子出现哼鸣的行为,于是将他隔离到教室的角落或者走廊里去。其实这个方法和 计划性忽略 一样,也正是给了孩子一个空间让他可以继续去做自我刺激的行为。
TO TEACHER
案例二
小王老师有个学生,喜欢哼鸣,平时嘴里经常发出“嗡~”的长音。于是小王老师每次在他刚开始哼鸣的时候就试图打断他,示范嘴巴安静的动作。每一次,都试图这样打断。
久而久之,孩子意识到:每当我一个人在角落发出哼鸣声音的时候,老师就会走过来试图让我停止。 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发现,学生的哼鸣声音有所降低,但是却产生了一个新的行为—— 坐在地上或者坐在椅子上时,身体开始前后摇晃,有时候伴随着轻微撞击椅背的行为。
在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况下,小王老师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有的时候,当我们将孩子自我刺激的一个出口堵住时,他们会寻找另外一个出口来继续完成自我刺激行为,最后导致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发生。
所有的自我刺激行为都需要干预嘛?
这是我们在干预自我刺激之前要扪心自问的第一个问题。Julie和Kaidi老师结合了他们在一线工作的自身经验,总结了几条需要被干预的自我刺激行为的特征:
01
行为的频率
以孩子喜欢甩手为例,甩手的频率是开心或者不开心的时候偶尔甩一两次,几天甩一次?还是发生的比较频繁,以至于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如果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那么这样的自我刺激就可以开始着手采取干预措施。
如果甩手的频率是几天才发生一次,那么可以率先考虑其他侵入性更小的前事干预策略,进行一段时间的数据观察,再做决定。
02
行为是否有伤害性
有些孩子自我刺激的方式是用手敲自己的头或者是按压自己的眼睛。这些自我刺激的行为对孩子本身的健康是有伤害性的,那么这样的自我刺激行为需要立刻干预。
03
行为的显性程度
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是否非常明显?是否看起来“不好看”,影响到了孩子他人的社交互动关系?
比如说有的孩子喜欢把唾沫玩得到处都是或高声尖叫,前者会影响整洁,后者则会影响到他人。这样的自我刺激行为是非常明显的,需要被干预。
04
干预的时机
如果现阶段有比干预自我刺激更重要的其他任务,如语言、逃避的自伤行为、自理能力等,那么相比之下,对于自我刺激的干预重要性就大大下降了。
康复阶段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老师们往往没有时间将每个自己认为不正确的动作都进行干预。我们在一线实操工作的过程中,常说到的一句话就是"Pick your battlefield", 翻译过来是“选择你的战场”。
在学生目前缺失的技能领域中,挑选出2个最紧急、优先级别最高的缺陷领域,作为干预重点。如果想要一把抓,可能的结果是,每一条都没有精力做到位。
对照以上几条特征来进行筛选,决定自我刺激行为是否适合作为当下的干预重点,可以更优化整体的行为干预的效果。
怎样科学的干预自我刺激?
标本兼治
那么到底怎样科学干预自我刺激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几个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孩子自我刺激的频率,还能试图从根源上找到问题,消除自我刺激。
想要着手治理任何一件事情,我们总是提到一个词 ——标本兼治
那么,针对于自我刺激的行为,Kaidi老师和我就想通过以下两个角度分析一线特教老师和孤独症家长可以思考针对这类行为的干预方向。
那就是“治标”和“治本”。
01
如何 “治标”?
当自我刺激行为完全属于自动增强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呢?
首先我们来谈谈“治标”,即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已经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去干预。
即便这样的方式看起来没有解决根本和根源性的问题,是一种相对“被动”的,甚至看上去浮于表面的处理办法。 但是,在自我刺激行为发生的当下,这些方法是符合ABA理念并且遵循科学的干预方法。
这些方法包含且不局限于:
1、不要让学生“闲着”
抖腿,玩头发,抠指甲,都是常见的自我刺激的行为。
我们想一想,这些行为到底什么时候发生的更多?是在你面试,K歌,买东西挑花眼时发生的更多,还是在你等人,感到无聊,没事做的时候发生的更多?
答案当然是后者。
对待孤独症的小朋友也是一样,在我们知道孩子有自我刺激的行为时,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教学和对于孩子生活的安排?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你的教学回合之间的空档期长吗?
2、在你转变教学或者互动活动时,孩子在单纯等待你拿玩教具吗?我们有没有为安排一些“小事情”,减少孩子无聊等待的时间?
3、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多花一些时间主动和孩子玩,和孩子互动,而不是放任孩子在环境中游走,闲逛,不知所措?
这些情况,都有可能是自我刺激行为发生的“源头”!
那就是空档期太长,孩子在游戏技能缺乏的情况下,不知道如何和环境中的玩具互动,于是选择跟自己“互动”,这样一来,自我刺激的行为就更有可能发生。
2、区别对待好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
当孩子没有出现自我刺激的行为时,我们不要等到自我刺激行为的发生。抓住孩子当下合适的行为进行奖励。
比如,孩子当下可能在看电视,可能在搭积木,可能只是在沙发上安静地坐着,并没有出现自我刺激的行为。那么,这时候我们别忘了抓住时机! 夸奖孩子,可以走过去抱一抱孩子说一句“你搭得积木房子好漂亮啊~” 或者单纯的一句“妈妈好喜欢你坐在沙发上”,再者,也可以直接过去奖励一个小零食。
夸奖,零食,代币,孩子喜欢哪个,我们就可以在当下的好时机使用这个强化物来奖励孩子的好行为。反之,在孩子出现自我刺激行为的时候,这些“好东西”就要通通要被收起来了,都不见了。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让孩子逐渐感受到,没有出现自我刺激行为的时候,有“好东西”,出现了自我刺激行为的时候,“好东西”都不见了。 这样一来,好行为会增多(受到了外部增强),自我刺激行为会减少(没有受到外部增强)。
3、RIRD(行为打断、行为反应和重新引导)
RIRD(行为打断、行为反应和重新引导)是一个对于自我刺激以及其他重复、刻板的行为有循证支持的干预措施。
RIRD指的是:在自我刺激行为出现时,让学生连续做出几个不可兼容的行为,打断当下自我刺激行为,并且重新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意义的活动。
例如,学生当下做出了甩手这一个自我刺激的行为,这时候,我们可以对孩子发出几个连续指令“拍拍手”、“击掌”、“双手合拢”。这几个行为和甩手都是不可兼容的。
在学生配合做出了几个这样的指令之后,老师可以辅助学生一起尝试开始一个有意义的游戏活动。例如,可以带着学生走到小蹦床这里学生可以跳一跳,或者拿出来一个拼图和孩子开始拼一拼。
RIRD是我们在一线教学中最常见和最常使用的针对孤独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方法之一。
4、控制自我刺激发生的条件
有一些比较顽固的自我刺激行为,不管如何被打断,往往都不能完全消失。这时,我们就可以想办法,让这个自我刺激行为发生在我们的控制之下发生。
举例:
一名15岁的高功能孤独症青年自我刺激的行为是:不断向别人提问。她不在乎你的答案是什么,只是喜欢不断的抛出问题。 这些问题大概就是“你在干嘛,你叫什么名字,你刚刚去哪儿了”。
当时,她的BCBA就采取了这样一种方法:
给这个女孩设计两种不同颜色的卡片,红卡和绿卡。当桌面展示红色卡片的时候,代表着你不能向大家提问,需要保持安静,维持学习状态。 而当桌面上展示绿色卡片的时候,代表你可以任意向我提问,我也会回答你的问题。当学生遵循“红卡”和“绿卡”的规则时,会得到额外奖励。
当然了,你可能会说这个方法并没有遏制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
是的,对于一些自我刺激的行为,如果使用了很多干预手段依然没效果,那么我们就转变思路,允许这个自我刺激行为继续发生。但条件是:发生的时机掌控在老师和家长手里。
也就是说,我们把自我刺激行为的控制权从孩子手上转移到我们自己的手上。
这里要注意:不能死板地直接对孩子使用这个方法,还应该配合其他干预手段例如行为塑造、区别强化等一起使用。
5、把自我刺激用做一种"强化"
自我刺激的行为孩子当然喜欢去做,但是,如果将自我刺激由“免费”变成“收费”,孩子还会一样喜欢吗?
选择一个孩子喜欢的自我刺激行为。 这个行为可以是“不断开关玩具小车的门”,可以是“把积木一个一个排排放“,可以是”把一本书打开、合上、再打开“。
选好之后,在每次进行桌面教学之前,都可以让他选择他想要获得的强化物。在这里,假设我们给出了三种选择:“小车,积木和书“。
当完成任务之后,学生就可以获得之前所选择的强化物,那么就得到了允许进行自我刺激行为的时间。
实际上,这样的自我刺激的行为是"收费"的。
相当于把孩子,本来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自我刺激行为转换成了努力完成任务之后才能得到的强化物,也是一种控制权的转换。
同时,将每次完成任务后得到的自我刺激行为时间不断缩短,让孩子意识到为了得到这个自我刺激的时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久而久之,孩子也许会倾向于去选择需要付出更少的强化物,而且自我刺激的行为也可能会被减弱,一举两得。
以上就是五个针对自我刺激行为我们可以采取的“治标”的干预方法。
02
如何“治本”?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治本”,即从根源去剖析孩子想要做自我刺激行为的原因。
1、找到替代行为
找到替代行为的目的,是找到维持自我刺激行为背后的因素,在保证这个因素持续输入的前提下,将自我刺激行为转换成具有功能性的,正常的行为。
换句话说,我们要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的“输入”让孩子在做自我刺激行为的时候感到满足,看看是否能够找到另一种行为,换替掉自我刺激的这个行为。
以甩手为例,维持这个自我刺激的行为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孩子很享受自己甩手的时候手部的一些感受,以及自己的手在靠近眼睛很近的地方晃来晃去的画面,带来一种视觉刺激。
既然学生喜欢的是一种视觉刺激,那么我们就试图找一找类似的视觉刺激。比如:试一试万花筒,让孩子看到万花筒里不断变化的图,也许可以达到孩子喜欢看到眼前场景不断变化的视觉刺激的目的。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喜欢甩手的孩子都可以用万花筒来替代自我刺激行为,这只是说明找替代物的几个原则:
1、替代物的刺激要和自我刺激行为所刺激到的感官是一致的;
2、这个替代物的性质最好是偏娱乐性的,或者具有沟通、互动功能和社交适宜的;
3、替代物品或替代的这个行为要比孩子原来的自我刺激更加好玩。
当我们顺利找到替代性活动之后,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一开始孩子得到替代刺激应该是免费的,或者付出很小的力气就可以得到,不能一开始就把孩子得到替代刺激的要求设置得太高。
最后,我想说,自我刺激行为的感觉输入,非常复杂,很多时候难以分析具体到底是哪一些感觉输入在维持着自我刺激的行为。因而,找到一个替代行为就更有难度了。希望大家可以抱有相对合理的预期。
2、大力提升语言能力和游戏、休闲技能
通常,小朋友们获得增强、获得快乐的方法有这些:玩玩具,和身边的大人说话,和小伙伴做游戏等等。当我们的孤独症的小朋友不会玩,不喜欢玩,没有机会和其他人玩的时候,自我刺激行为就更有可能发生。
这启发我们,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孤独症孩子自我刺激的行为,就要大力提升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游戏和休闲的技能。
换句话说,孩子会玩了,喜欢玩了,会表达想玩什么了,玩的越来越高级了,就越来越好玩了,就越来越喜欢玩了,那么自我刺激行为发生的概率就降低了。
因为孩子们发现:原来,玩玩具,或者和其他人玩,远比自己一个人自我刺激要“好玩”多了!
当然,语言沟通,游戏互动,休闲娱乐的技能,这每一条都是一个很大的技能领域,几句话、几篇文章甚至几本书可能都难以概述清楚。
以上就是两个可以“治本”的方法。
写在最后:
文章里Julie和Kaidi老师介绍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灵活并且个性化地使用,不能照搬。我们要结合每一个孩子不同的特点,找到最适合他的纠正自我刺激行为的方法!
自我刺激的行为是在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干预领域之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希望两位老师用心整理的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每一位家长和老师找到干预思路,成功搬走横在孤独症孩子行为干预路上的这一块“绊脚石”。
本文来源:MyStar ABA
作者:Kaidi和Julie老师
如何改善孩子的自我刺激、刻板行为及过度敏感
“自我刺激”是事儿不是事儿?
刻板行为一定都要干预吗?到底要怎么处理刻板行为?
相关知识
为什么「自我刺激」是最难干预的行为!如何干预?
如何考取行为分析师——BCBA/BCaBA
自闭症儿童常见的自我刺激行为及干预方法
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与干预
"深入解析儿童频繁告状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策略"
如何改善孩子的自我刺激、刻板行为及过度敏感
自闭症康复实操
孤独谱系障碍儿童 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干预策略
【萌宠网红计划—1】手把手教你运营,助力你的爱宠成新一代网红【宠物吧】
【理论前沿】障碍学生行为干预后果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网址: 关于"自我刺激行为"的实操干预——行为分析师手把手教你如何做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81503.html
上一篇: 如何干预纠正孤独症孩子的自我刺激 |
下一篇: 星希望|自闭症孩子会自我刺激,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