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神经科学是将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整合起来,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横跨文理的新兴交叉学科。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神经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互动,强化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研究、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的科学化。由于它注重学与教的脑生理机制与认知机制的结合,强调教育的实证研究范式,明确指向教育决策与实践的科学化,近年来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基础,其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升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从教育神经科学的视角来看核心素养的培育
从教育神经科学的视角来看,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先天遗传与进化所形成的特质的基础上,借助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而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是在先天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具有可教育性、可学性、可测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等特征。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更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获取。
人脑中存在的不同核心系统支持着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大脑中支持几何知识的核心系统包括两个:其中一个系统表征大尺度的定位,另外一个系统表征小尺度的可操作的物体与形状。只有通过对这两个系统表征的创造性融合,人类才能够理解抽象的欧几里得几何系统。但是,当前,学校中的几何课程与教学几乎没有关注人脑中空间定位与视觉形状这两类最重要的几何直觉能力,而主要关注的是尺子和指南针;其涉及的心智加工程序主要是逻辑推理,尤其是理论证明。这种背离几何直觉发展规律的几何教学内容安排使得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与完成几何学习任务,更无法找到这些学习任务与自然情景下的几何活动之间的关系。这种缺乏生活意义的几何学习势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挑战。反之,如果将空间定位和视觉形状分析作为儿童几何学习的开端,其不仅可以适当的形式在较早的学段,比如幼儿园阶段教授,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类几何直觉任务对于幼儿既具有挑战性,又能使之获得满足感。关注几何直觉发展规律的几何教学改革,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几何教学的效益。
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国民素质提升
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综合品质。素质是在人的生理基础之上,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它孕育于生命之初,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在先天禀赋与后天教养的共同作用下形成。
素质的形成包含生理、心理、文化、思想等四个不同的层面(柳夕浪,1991)。生理层面提供了生物进化过程所赋予人的先天潜能,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人的生理素质是教育的必要基础,而教育会对人的基因、人脑的结构与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素质的心理层面是指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人脑具有可塑性,人脑的可塑性为人类学会识别与使用人脑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产品奠定了基础。教育利用人脑的可塑性,通过神经元的再利用过程(周加仙,2011),使脑神经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改变。人的文化素质使得人类逐步脱离动物性的本能,拥有了理智。思想是素质发展的高级形态,具体体现在人生观与价值取向上,表现在对现实问题的独特看法中。
从生理、心理到文化、思想,通过环境教养因素与先天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人的素质逐渐形成(袁贵仁,1993)。其中,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发挥着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重要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实质上就是人脑的培育(巴特罗,费希尔,莱纳,2011)。因此,基于素质形成的科学规律而构建的国民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地培育国民的整体素养,进而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素养是素质的下位概念,具有可教育性、可学性、可测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无论是核心素养还是综合素质,都具有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特征。本套丛书采用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将人的素质分解为具有独立性质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是为了更好地阐明素质的独特性质,但是素质的这些组成要素彼此交织在一起,实质上无法分离。素质与学校开设的课程之间也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素质的整体性要求学校的教育活动具有综合性,这样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神经科学与国民素质提升系列丛书”的诞生
基于上述思考,本丛书从教育神经科学的角度来探索核心素养的形成规律,进而为国民素质的提升提供科学的依据。我们的这一构想得到了哈佛大学库尔特·W.费希尔(Kurt W. Fischer)教授的大力支持。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名誉教授,他自中心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支持中心的研究,并欣然成为本丛书编写组的总顾问,对本丛书的设计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丛书也是我们这个全国性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自2010年我们成立“教育神经科学与国民素质提升”研究团队以来,队伍不断壮大。在研究的过程中,部分研究者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思考,逐渐汇聚成书,才有了本丛书的问世。课题组成员在美国、意大利、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召开的国际教育神经科学会议上,以及国内的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与报告,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各分册的作者在丛书启动之前,或者在丛书的写作过程中,都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大学进行为期一年或者两年的访学, 这使得各位作者能够将不同国家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思路反映到著作中,使读者们能够通过本丛书了解国内外教育神经科学的最新发展状况。另外,本丛书是对教育神经科学所涉及领域的一个初步探索,各部分均可以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这个新兴而又重要的研究领域,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巴特罗,费希尔,莱纳, 2011. 受教育的脑:神经教育学的诞生[M]. 周加仙,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柳夕浪,1991.谈素质教育[J]. 教育研究,(9):17-24.
袁贵仁,1993.人的素质论[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周加仙,2011.教育即大脑皮层的再利用:与斯坦尼斯拉斯·迪昂院士的对话[J]. 全球教育展望,40(4):14-19.
(本文是“教育神经科学与国民素质提升系列丛书”的总序,作者为周加仙,推送前经过重新编辑,内容有删节。)
教育神经科学与国民素质提升系列丛书
《教育神经科学:学科建制与教育创新》
周加仙著
《教育神经科学的使命与未来》
周加仙 编著
《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循证教育决策与实践》
周加仙 等著
《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第二语言教育创新》
周加仙、陈菊咏 著
《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数学教育创新》
周新林 主编
《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道德教育创新》
江琦、侯敏 等著
《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音乐教育创新》
宋蓓、侯建成 著
《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体育教育创新》
陈爱国 著
本文转自: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公众号欢迎大家转载原创文章,不过如果转载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即表示同意以后可以相互转载。如果要转载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请联系原公众号或原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从分子到思想:神经科学视角下的认知活动
计算神经科学与未来人工智能:学者的视角
生物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国际组织大力推进教育神经科学的转化与应用
初复试必看,年度综述为你划重点丨认知神经传播学、智能传播、网络素养
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心理治疗
教师核心素养之我见
实践培养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一起作业上线“成长世界”
从实战视角看神经科学的商业应用
神经科学视角下的临床共情能力的培养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启示
网址: 从教育神经科学的视角来看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国民素质的提升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06768.html
上一篇: 教育神经科学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与 |
下一篇: 专家观点|杨志博士:从脑科学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