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浅谈“共情”能力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共情”能力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桥梁,在与学生日常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要提高自身共情能力,从学生角度出发,体验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适应和自我解决,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共情;共情能力;情感体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样,思想、观念会发生阶段性变化。大学生是年轻一代的新生力量,在从高中步入大学的阶段,思想还不够成熟,彰显出自身的个性特色,面临很多现实性的困惑,继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也是高校辅导员不断面临的问题。“共情”在师生互动中处于重要位置,有助于建立双方的良好信任关系,教师作为教育主导者,其共情能力不容忽视。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需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形成习惯,有效交流。

一、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指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可以理解为换位思考,也可以是一种同理心、同感。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Vicher于1873年首次提出,认为共情是把自己的真实的心灵感受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他人身上的一种现象。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共情”一词被用于医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

“共情”这个概念,从一开始产生的时候,就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其概念的界定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一些学者例如Deutsch和Madle认为共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Mehrabian和Epstein则认为共情是情感的过程。

最早共情一词是由德国哲学家Vicher提出,共情(Einfuhlung),意思是把自己的真实的心灵感受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他人身上,这是一种现象。而英文共情empathy是Titchener于1909年根据德语单词Einfuhlung翻译过来的,认为是feeling into(情感进入)。意思是每个人不仅可以看到他人情感还可以用自己的体验感受他人的情感。19世纪末20世纪初,Theodor Lips,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通过“共情”来了解对方,进而对对方作出反应。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共情的含义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Hoffman认为,共情是指以他人的立场为主,对他人内在状态的认知,从而产生了一种对他人情绪的体验。俞国良在前人定义基础上,认为共情是情绪共享后,主体将情绪指向客体的心理过程。南云、崔芳和罗跃嘉从功能学角度出发,认为共情包含两种,一种是情绪共情,一种是认知共情,两者结合才可发挥共情作用。

无论认为共情是情感的、还是认知的,共情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一种认知概念,是个体站在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这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能力。当感受他人难过、痛苦时,个体也会难过、痛苦。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如何理解“共情”?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是学校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见面的时间要比专业课教师的时间长,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和谐是教师善教、同时也是学生乐学的必备条件,那么,共情能力就必不可少了。

很多人认为共情就是同情,这二者应区分开来。同情是替他人感觉,而共情是随着他人一起感觉。共情作为一种能力是具有个体差异的,这种差异体现在性别差异、性格差异等。作为高校辅导员,如果是高共情特质的个体,更同意对学生产生情绪共鸣,反之如若过多考虑他人痛苦,也会给个体带来不适体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日常交流过程中,无论是在主题教育、谈心谈话亦或是宿舍谈心的过程中,都应将共情能力作为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共情”能力?

(一)建立平等关系,体验学生情感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需求。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会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关系,不要命令学生,不要要求学生,要去运用“共情”技术理解学生,打开彼此之间的信任桥梁,要明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有效沟通,体验学生真实的情感,从而解决问题。

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切勿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对待每一位学生遇到相同的问题都是同样的处理方式,这样是不对的。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双方应当形成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共鸣,产生信任感,加强积极效应,引发改变。

现在的大学生因为接触的事物不断更新、变化,都有各自的个性,也有更多的需求,他们渴望被尊重,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要学会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换位思考。

(二)发现优点长处,开展有效交流

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学生也不例外。“知、情、意”是人类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信号功能。高校辅导员在利用共情技术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要能够感受到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体验他们的情感变化。

辅导员相较于学生来说,有的大两三岁,有的大很多,无论是哪种情况,对于学生来说,辅导员的生活阅历和体验都要比学生丰富。所以,在利用共情方法与学生交往交流过程中,可以利用以下两个方法:一是通过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指导和掌握学生的情绪情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他此刻这些感受的原因。二是通过理论知识去指导学生走出此刻的困境,例如一些心理咨询的技术。

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可能有时也会被学生的态度反映影响到自身,在这里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沟通,关注学生在交流沟通中时刻变化的言谈举止,结合学生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发现学生产生这样情绪或行为的原因。

在发现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后,开展有效交流十分重要。例如:在10分钟的谈话里,如何确保高效率的谈话,这就需要考验辅导员的能力了,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前掌握学生基本信息,二是选择适合谈话的场地,三是掌握谈话技巧,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方面开展有效交流。

(三)通过助人自助,倾听学生内心

心理学领域最先引用“助人自助”理念,通过心理医生的帮助,增强咨询者的独立性,减少其依赖性,以期在日后遇到相同或者类似的困境时,可独立自主解决。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沟通过程中,应当利用这一理念,以“指导”为导向,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领悟、自己解决。同时,学会倾听,不要着急打断学生说的话,等学生说完后,一步一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以此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被尊重,通过助人自助,倾听学生内心。

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学会利用“共情”体验学生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开展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利用“助人自助”做好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屈方格,胡静超.护理实习生共情能力及其与临床学习环境、自我同情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教育,2023(3):64.

[2]许敬芝,院张勇.论共情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农家参谋,2017(12):192.

[3]于蒙蒙.一个拥抱的力量—共情技术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运用[J]. 一线快递, 2018:57.

[4]王聪.共情与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 (7):247.

[5]何宁,刘晨.教师共情干预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教师教育,2017(3):41-42.

[6]何蕾蕾.“共情”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作用过程[J].现代教育科学,2017(12): 20-22.

[7]韦元秀,黎冰.“助人自助”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2):75-76.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金子彤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在北工大不用羡慕别人家的辅导员!廖满媛获评“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
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和途径的探索
高校青年辅导员主观职业成功与幸福感的关系
【辅导员沙龙第三期】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参赛者经验分享
共情能力是什么
共情能力是什么意思
猫的共情能力是什么样的?
共情能力高的人表现
高共情能力是什么意思
浅谈护理工作中的非语言性沟通

网址: 浅谈“共情”能力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15628.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情侣间如何提高共情能力?
下一篇: 为促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