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每当来访者向他阐述心理问题,想要求得帮助时,他第一句话总是问“你出生后有没有和妈妈一起睡?是什么时候分开的?”按照他的话来讲,孩子睡觉睡不好,身心容易出问题。
很多成年人之所以会面临种种亲密关系上的困惑或者心理上的障碍,很多时候追溯到原生家庭,再追溯到他小时候,多是他跟妈妈的依恋关系出了问题。而这个依恋关系最具象的表现,就在于孩子从小是跟谁睡的,夜里哭闹有没有人及时回应,简而言之就是“有没有睡对”。
宝宝的睡眠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发育和亲子依恋关系
亲子教育专家李子勋在《人生困境整理术》一书中说,两岁前是孩子和妈妈相处的黄金时期,母子朝夕相处,夜晚共枕入眠,肌肤相亲,这些都能给宝宝以心理安慰,是构建亲子依恋关系的最佳方式。
宝宝出生后本身并不具备自我意识,他至少在一岁内都是与母亲是共生体,母亲的喜怒哀乐影响着他的情绪,当然,宝宝自身有情绪,也需要通过母亲的抚慰得到缓解。其中因宝宝睡眠时间在一天中占时较长,超过了清醒的时间。因此,宝宝睡眠模式如何,在睡前、睡眠中惊醒后以及醒来是否有人及时回应,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妈妈的依恋关系。
同时,宝宝在入睡过程中情绪是安定、平和的,内心有爱被包围,也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那么睡梦中大脑皮层能够彻底放松,体内激素正常分泌,不仅有助于宝宝大脑发育,也有利于宝宝心智发展。
只可惜,很多新手父母因为不知道宝宝睡眠的重要性,再加上因为缺乏相关育儿经验和育儿理论,在处理宝宝睡眠问题上出现了很多错误,甚至影响到了宝宝心理发展而不自知。
不当的睡眠模式,正在破坏宝宝的安全感,易引发心理问题
▲一岁前妈妈热衷于戒夜奶、各种变种的睡眠训练,非要让宝宝自主入睡
一岁内的宝宝因为不具备自主入睡能力,在犯困时会不停啼哭,甚至半岁前都需要抱睡、摇睡才能睡得安稳。当然夜里也需要吃夜奶好几次。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因为宝宝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不具备自我安抚入睡和夜醒后自动接觉能力,需要借助外力帮助。
但不少妈妈因为听信所谓的专家建议,“需要给宝宝及时戒夜奶”,“宝宝一觉睡到天亮有妙招”,从而操练起各种睡眠训练,在宝宝大哭大闹时不是立刻抱起来安抚,而是先由宝宝哭上几分钟再轻拍安抚,之后逐渐延长安抚间隔,直到宝宝睡着。
她们自以为这样的睡眠训练不仅解放了自己,还培养了宝宝的独立入睡能力,却不知道:睡眠引导无法减少夜醒次数,只是减少了孩子向父母求助的次数。看似宝宝夜里哭闹次数越来越少,真实原因却是宝宝因为得到回应太少,心灰意冷,自动放弃求助。
在心理学上,这叫“习得性无助”,妈妈虽然在身边,宝宝却觉得“如入无人之境”,自己没有可依靠的人。时间长了,宝宝白天行为退缩、眼神黯淡,虽然看似乖巧实为自我放弃,最后不仅影响宝宝安全感建立,同时长大后不仅不自信,也不会轻易相信别人。
▲两岁前母子频繁分离,宝宝没和妈妈一起睡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妈妈在宝宝两岁前和孩子分离超过两周,就会给宝宝造成心理创伤,而且不可逆。因为这时的宝宝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客体永存”的概念,在他们的意识里,妈妈没在眼前,就说明她从这个世上消失了,弃我而去了。
因此,如果妈妈工作忙把宝宝放在老家由老人带,或者即使宝宝和自己住在一起,晚上却由老人或保姆搂着睡,其实也算是某种程度的母子分离,不利于宝宝心理健康。
▲为了锻炼独立性,用惨烈的方式过早跟孩子分房睡
还有些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不顾孩子的心理发育进程就盲目要求孩子独立睡另一间房。在孩子做出哭泣、撕打、求助时也不管不顾,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心理。
什么才是不影响宝宝心理的健康睡眠方式?
新手妈妈可按照自己的本能去照顾宝宝,宝宝需要抱睡就抱睡,宝宝夜里哭闹就去哄。不管宝宝有什么样的睡眠要求,妈妈都尽量满足。即使因为精力原因无法满足,也不要因此觉得自家宝宝不乖,行为需要改正。
细心观察,用心理解宝宝行为表达出来的意义,分析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跟着家人邻居或者专家的话人云亦云。请记住,跟专家和其他人相比,最了解宝宝的,是你自己。如果你试过专家建议,发现不妥,不要犹豫,顺应内心的真实想法。听从内心想法去照顾宝宝,想怎么宠就怎么宠,都没问题。不必害怕把宝宝惯坏,这么小的宝宝还没有自我意识,不会想到要用哭声来要挟父母,他们的每一次哭泣,就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爱。
相关知识
婴幼儿期早期生长发育与保健措施.ppt
婴幼儿食物过敏率高于成人
适当挫折是‘心理巨婴’走向人格成熟的必经之路
宝宝头上皮屑怎么去除啊?
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二:幼儿期
心理学家的研究关注哪些道德问题
现代社会中的儿童心理压力源探析
原创 儿童成长各阶段心理发展-幼儿期(3-6岁)
徐州心理:成人厌食症怎么办?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
网址: 心理学家:成人的多数心理问题,源头上和婴幼儿期“没睡对”有关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25836.html
上一篇: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
下一篇: 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18至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