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公众对于城市建设的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并在城市规划、城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城乡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公众参与都是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2008年公众参与被写入《城乡规划法》;2019年《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上下结合、社会协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发挥不同领域专家的作用。”
尽管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规划中,公众有效参与并切实发挥作用的情况并不常见。首先,收集民意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形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且收集的数据量十分有限。其次,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方式不够直观、便利,大多数市民也无法知道自己的意见是否能真正影响规划设计。另外,由于无法通过有效的模拟让公众直观体验方案建成后的效果,造成公众往往在方案实施以后才发现一些应在规划设计阶段避免的问题。
二、值得探索的数字化公众参与针对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的痛点,数字化公众参与提供了一种值得探索的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电脑等电子终端设备的普及,公众线上生活的参与程度完全不亚于线下,众多社交、电商app的开发和使用,使得线上参与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全球“数字经济”驱动下,产业数字化、数字运营的浪潮推动着城市各行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模式的变革,同时也促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转向线上进行。因此,一种在线及时的、数字化表达的公众参与方式呼之欲出。
行业普遍认为,数字化公众参与能很好地规避传统公众参与方式在信息获取不足不全、参与方式不便捷、设计意图表达不直观等方面的限制,又能极大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帮助提高规划设计品质。《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诉求。
李晋,东南大学:公众参与理论的历史演进脉络
数字化公众参与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向“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转型的重要一环,综合利用5G通信、移动互联、物联网、三维、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公众诉求的动态感知和设计方案的直观模拟、在线互动反馈,辅助形成从信息获取、方案调研、设计表达、效果跟踪、持续优化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模式。数字化公众参与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公众参与转为线上,也不是把规划成果数字化表达从而进行展示,其本质是在数字化驱动下实现技术、方法、管理、社会的融合,在形成新的参与模式的同时,还可以在未来规划的全生命周期中,让公众参与无缝衔接到编制、实施、监督、评估的各个环节,让公众成为规划的创造者、受益者。
三、数字化公众参与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探索基于上述理解和思考,上海数慧结合城市设计开展了数字化公众参与的具体实践探索。通过对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践项目的研究归纳,以大数据、物联网、三维、模拟仿真等为技术基础,面向城市设计编制、管理中的应用场景,整理出数字化公众参与在城市设计过程中的初步应用模式。
具体而言,在城市设计中的数字化公众参与应用,旨在提高公众意见和城市数据的收集效率,通过“在线社区”加强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实现公众参与所见即所得的需求,通过研发偏好采集、交互设计、故事地图和浏览未来四个主体应用,以生动有趣的系统界面、简单易懂的操作、社交平台式分享来拉近普通市民与城市设计的距离,激发市民参与城市设计的兴趣,也帮助政府了解市民对城市的感受、对规划设计的意见、发现城市特色与问题。
1、偏好采集模块
城市象限的创始人茅明睿曾提出“感知即参与”,如果通过数据感知到一个市民的特征和偏好,那么这个市民就参与到了城市治理中。偏好采集通过市民在地图上对定性问题用标签的方式进行标注(如:适合健身的公园、损坏的公共设施),成为市民的城市印象。在感知公众偏好的同时,能够帮助政府发现社会需求、城市问题,以此来辅助城市管理和规划编制。
国外很早就有针对城市街道可步行性进行打分的系统,如英国的Walkonomics、欧盟的Rate My Street、亚洲环保组织的Walkability。这些app和网站采集了市民对于各街道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程度等方面的评价,方便市民查找合适的路径,帮助地方政府发现需要整修的路段。国内王鹏团队曾在智慧公园项目中,为公园安装各种智能监测器,采集行人路线偏好、设施运作情况等等,来辅助公园的再设计和日常管理。
王鹏团队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公园人流热力图分析
2、交互设计模块
通过三维城市谱系库对城市环境进行仿真模拟,公众对触屏设备进行简单的手势操作,选择设计范围、选择和放置模块化要素模型、调整模型的基本属性,从而进行城市空间的自由设计。并基于城市设计管控规则库,实现对市民设计的反馈。通过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模拟设计,用轻松有趣的体验吸引公众,传递城市设计的理念,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城市设计对于日常生活的意义。
在第十三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上,城市设计数字化平台展区的城市设计公众参与系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参与者可以通过增删、排布建筑和公共空间模型,来进行城市微观层面的设计。设计完成后,系统会对市民的设计情况进行评价。类似的交互设计平台还有科索沃的Block by Block项目,以及瑞士、新加坡和中国的平台Qua-kit等等。
上海数慧:城市设计公众参与系统
第十三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城市设计公众参与系统的体验展示
科索沃Block by Block:街区设计方案建模(采用Minecraft游戏服务器)
3、故事地图模块
市民在地图上通过发布文字、图片等来进行情绪分享、生活故事分享。相比起偏好采集的模糊定点标注,故事地图直接采集精确的位置信息和时间,也更侧重于生活吐槽和分享,可以营造社区感、归属感。
2018年被朋友圈疯狂转发的《2018杭州西湖第一场雪(VR)》运用了航拍和VR技术,将全杭州的雪景以二维和三维的形式呈现。除了查看雪景图片和地图,市民还可以通过“说一说”发布评论,形成雪景故事地图。在今年浙江临海洪水时,也有类似的故事地图。人们在地图上发布呼救信号、并且相互鼓励。政府也可以通过该地图了解各街区受灾情况,合理组织施救行动。
上海数慧:城市设计过程式参与系统
上海数慧:城市设计过程式参与系统故事地图
4、游览未来模块
通过VR、AR、MR等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让市民预先感受城市的未来愿景,也可以让城市决策者、城市设计师身临其境地感受设计方案的效果,推敲、优化方案。
smartrailworld.com:VR体验效果图
四、总结展望随着行业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5G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技术能够为公众参与在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中发挥切实作用提供越来越多的可能。城市设计过程中的数字化公众参与是我们进行的初步探索,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切实利用信息技术革新的优势,为公众提供更多有效参与规划设计的方式,使公众参与从象征性参与转变成市民权力的真正行使,使广大市民与政府、企业等主体形成合力,塑造以人为本的高品质国土空间。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数字化公众参与的思考、理解与实践
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五十九:公众参与助力规划实施
试论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完善
公众参与
周文翠,于景志 | 新时代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推进路径
城市更新中的公众参与式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为例 | 上海城市规划
公众参与视角下提升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对策
个人管理 - 学习=知识+实践+思考+心态
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
学术前沿|《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教育白皮书》(二)Al ART技术变革带来的思考
网址: 数字化公众参与的思考、理解与实践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39098.html
上一篇: 重磅发布 |
下一篇: 政府监管、公众参与和环境治理满意 |